首页 银行 > 正文

广州率先“交卷” 全国首部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即将在穗实施

无数据,不生活

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、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。

今年年初,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——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。

近日,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《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》,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、发挥数据要素作用、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等七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,要求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强省。广州更是率先“交卷”,6月1日,全国首部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《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》即将在穗实施。

不难看出,面对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,发展速度快、辐射范围广、影响程度深的数字经济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石。

当前,通过数字化与实体产业的紧密结合,助力制造业向“智造”跃迁,在新消费中合力捕捉爆款密码,推进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按下创新键…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,在数实融合方面正朝着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迈进。

这边厢,基础厚实的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了珠三角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的率先发展和不断突破;那边厢,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释放巨大需求潜力,为数字产业发展、数字技术进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动力。

更令人兴奋的是,广东在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的进程中,正不断激发数字经济活力,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,加速推动数字经济的综合应用场景向一体化的数字商业、数字产业、数字基础设施、数字社会、数字政府和数字科创体系延伸。

为反映数智时代的新趋势新力量,即日起,羊城晚报携手广东省社科院、广东省工商联、广东省科协、广东软件行业协会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、广东省机器人协会、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,共同推出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深调研活动。采访团队以深调研的采访形式,挖掘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实融合企业样本案例,为读者讲述有温度的数字化转型故事,呈现有价值的数字化助力实体经济新生态。敬请垂注!

跑出诉讼“加速度”的智慧法院、让“治水”变“智水”的“智慧河湖”、关键工序数控化的智能工厂、一批传统行业上云上平台……在南粤大地上,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。5G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,正成为广东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,驱动着广东高质量发展驶入“新蓝海”。

下出先手棋

培育领军企业引领产业发展
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从2005年到2020年,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.6万亿元迅速增长为39.2万亿元,从增速看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9.6%,已高居全球第一。广东是国内最早布局数字经济的省份,2017-2020年数字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,培育出腾讯、华为等大批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。

记者从广东省工业与信息化厅了解,2020年,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约5.2万亿元,占GDP比重46.8%,规模位居全国第一;同比增长6.6%,增速比GDP(2.3%)快4.3个百分点。其中,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规模约1.73万亿元,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达2.2万家,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约3.47万亿元,均居全国第一。

2021年,全省数字经济全年数据情况暂时未出。但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.56万亿元,规模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;软件业务收入1.57万亿元,规模居全国第二;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,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“上云用云”;截至今年3月底,累计建成5G基站17万座,约占全国八分之一,5G基站数和用户数、光纤用户数等均居全国第一。

记者注意到,作为国内数字经济重镇,深圳2021年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0%,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。在深圳坪山的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,从“线头”上料到“线尾”手机下线的组装生产线上,75%的工序由自动化设备完成,还在今年2月入选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公布的“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”。

打出政策组合拳

全方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

自2017年“数字经济”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,国家出台和发布了若干政策和文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。2019年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。今年1月,国务院印发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比重将从2020年的7.8%提升至10%。

2021年4月,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将数字化发展单列篇章,提出把广东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发展高地。还提及,到2025年,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从2020年的12.7%提升至20%。

到了今年4月,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《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》(以下简称《要点》),提出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强省,从七个方面出台30项措施。《要点》提出,数字经济将赋能多行业转型升级,在探索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新模式的同时,要加快发展数字农业、数字商贸、数字金融、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,惠及教育、医疗、文旅、养老等多个民生领域。

记者注意到,今年以来,广东已有多地市相继出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、条例或措施,擘画出各地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蓝图。其中,广州作为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数字经济条例的城市,《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》即将在今年6月1日起施行,明确了工业、建筑业、服务业、农业四大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,放大数字经济辐射带动作用。

今年年初,东莞市政府一号文《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》提出,全市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,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。

需多方面综合推进

数字经济加速赋能实体经济

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数字经济政策的省份,在陆续出台的数字经济政策加持下,广东数字经济的发展又将迎来哪些机会?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当前比较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主要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、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流通市场、东数西算推动算力中心建设需求三方面。

其中,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赋能,将带动广东省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;东数西算推动算力中心的建设需求,将带动服务器需求的增长。同时,盘和林表示,数字经济发展要夯实制度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,在推动法治化和标准化的同时,加大通信、IDC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
针对数字化赋能湾区制造业转型问题,盘和林表示,企业要以经济效益、市场机制为导向权衡利弊,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,而是对企业运营中的痛点问题,有针对性以数字技术来解决难题。盘和林建议政府要引导国企等做好数字化转型,发挥数字化转型的带头作用,再借助数字化转型成功企业的经验赋能实体经济。

“在技术和经验上要给予支持,再通过产学研融合来完善数字技术,从基础研发领域对数字经济关键产业链节点进行技术攻关。最后,要依托税收、金融等多个维度减税降费,降低转型数字企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成本,让中小企业有能力进行数字化改造。”盘和林建议。(记者 许张超 孙晶)

企业案例

助力智能制造

“佛山无影脚”志在登上火星

2000年,大学中文系毕业的“70后”湖南人陈洪波坐上绿皮火车,从老家湖南到广州,再花几小时坐汽车辗转到佛山顺德伦教,投奔哥哥的同学一起创业。乘着时代之风,一群年轻人从贸易做起,到研发合成石材料,再转入智能制造。

20多年后,陈洪波作为联合创始人、历经两度创业的公司,不仅自主研发的100多款工业搬运机器人产品从大湾区制造重镇走向全球,服务超过60家世界500强企业,他们还有一个明确的新想法:要送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上火星去“打工”。

这家企业的发展故事正是广东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。

“小巨人”想实现火星搬运

一颗卫星从开始总装到出厂需要8-10个月?卫星制造需要经过零部件出库、部装、总装、整星电测等高要求、高标准环节……如果利用柔性生产装配卫星,将会令小卫星的生产效率提升40%,单卫星的生产周期将缩短80%以上,生产效率可提升10倍以上……

4月24日,中国航天日,广东顺德高新区体育公园里,2020年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佛山“隐形冠军”企业——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嘉腾机器人”)在庆祝航天日打卡活动中,这样介绍工业机器人在助力卫星智造

上一页 1 2 下一页

标签: 广州率先交卷 全国首部数字经济 地方性法规 在穗实施

精彩推送